鎂合金壓鑄始于20世界20年代中期的德國。1927-1930年鎂合金在一臺汽車上的平均用量大約在7.3KG。但是由于鎂合金冶煉及生產工藝不成熟,導致鎂合金發展比較遲緩。
到了20世紀80年代后,北美一些國家的汽車制造商為了減輕汽車質量,達到平均燃油標準,采用鎂合金生產離合器殼體等部件,取得明顯效果。在這種情況下一些企業開始投入大量人力、物力研究鎂合金,并將研究成果付諸生產,這大大提高了鎂合金的發展速度。
由于鎂合金在應用中顯示出巨大優勢,1996年美國政府能源部與通用、克萊斯勒和福特共同簽署PNGV合作計劃。該計劃之目的在于生產出符合市場要求的節能轎車,美國政府的這一行為極大促進鎂合金壓鑄件的開發與應用。1995年之后,加拿大政府和魁北克省與“HYDRO”公司共同投資1140萬元成立新的鎂研究中心,其宗旨是通過優化設計、工藝和材質,獲得具有優良性的鎂合金壓鑄部件。從而進一步拓展鎂合金應用。
與此同時日本三菱、豐田等汽車制造公司也在大規模使用和生產鎂合金壓鑄件,松下公司業開發了鎂合金新型電腦外殼,索尼公司用鎂合金制造了新型攝影機外殼。